close
四川推進“幸福美麗新村”建設的經驗與啟示
四川是西部農業大省,農業人口超過6000萬,脫貧攻堅任務艱巨。農村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“短板”。通過建設幸福美麗新村,推動廣大農民群眾脫貧攻堅、奔康致富,是四川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。
如何打造“業興、傢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幸福美麗新村?如何推動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革?來看四川的探索與實踐。
成效:一場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
變革之一:建設一個新村,就實現一村整體脫貧,加速終結四川農村貧困歷史。截至2016年底,全省已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3.37萬個,完成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行政村達到6556個,主要集中在“四大扶貧攻堅片區”,這些幸福美麗新村已經實現瞭整村脫貧。
藏區新居:省委把藏區新居建設與扶貧解困行動、就業社保促進、教育發展振興、醫療衛生提升、文化發展繁榮一並作為藏區6項民生工程統籌實施。
彝傢新寨:新寨建設是彝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和抓手。僅涼山州就建設瞭2000多個新村,實現瞭100多萬人聚居,近三年完成瞭227個極貧村的新寨建設。
巴山新居:尊重山區條件,堅持依山就勢、聚散適度,著重方便群眾生產生活,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。僅巴中市就已經建成聚居點1248個,50多萬人住上瞭“巴山新居”。
烏蒙新村:涵蓋620個貧困村、17萬戶貧困戶,從革命老區、民族地區、邊遠山區、貧困地區一體的特困現實考慮,突出高山生態、培育特色產業,著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,打造出一批宜居村落,推動群眾加快脫貧。
變革之二:建設一片新村,就興旺一方特色產業,加速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跨越。幸福美麗新村以特色產業為支撐,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面達到86%以上,示范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高出2000多元,帶動瞭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於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。
變革之三:建設一片新村,就縮小一截城鄉差距,加速鄉土四川向城鎮四川的歷史演進。交通、能源、通訊、環保等基礎設施同步推進,普遍建起瞭集便民服務、農民培訓、文化體育、衛生計生、綜治調解、農傢購物於一體的“1+6”村級公共服務中心,上學、就醫、出行等困難得到有效解決。不少新農村綜合體、聚居點組團式發展,正逐漸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小城鎮,縮小瞭城鄉差距。
變革之四:建設一個新村,就培育一個新型社區,加速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。幸福美麗新村改變瞭四川“大散居”村莊佈局,聚居程度逐漸提高,一大批新型農村社區蓬勃生長,為創新鄉村治理機制,提升鄉村治理水平,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奠定瞭堅實基礎。幸福美麗新村普遍加強瞭新村基層黨組織建設,新型農村議事會、村理事會、村級重大事項“一事一議”協商形式探索推進,在新村普遍形成瞭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務新機制,普遍形成瞭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。
變革之五:建設一個新村,就轉變一方鄉風民俗,加速廣大農民群眾融入現代文明。一個個幸福美麗新村讓群眾養成瞭生活好習慣、形成瞭好風尚,尤其是極大程度解決瞭貧困程度深、民族地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等現實問題,實現瞭“物的新農村”與“人的新農村”同步推進。
比如,大小涼山彝族地區“彝傢新寨”建設中,同步實施瞭“健康文明新生活”行動,為新村居民配置“四件套”,改變瞭彝族同胞“煙熏火燎、衣食敞放”的衛生環境,極大提升瞭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文明水平;“藏區新居”改善瞭3萬多戶藏區群眾的生活環境,建成藏區新型社區,促進瞭藏區牧民定居下來,加快融入現代文明。
變革之六:建設一片新村,就優化一鄉生態環境,加速四川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收到瞭明顯成效,在新村普遍建立起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鎮轉運、縣處理”的垃圾治理新模式,成為全國首個接受國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合格的省份。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加強,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,大力發展循環農業、休閑農業。加強農村污水處理,不少新村還建立起瞭幾十萬元一個的污水處理站,新村廁所全部實現瞭改建。全省幸福美麗新村就是一個個生態傢園,一個個“生態細胞”,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36%,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更加牢固,四川正從綠色資源大省向綠色經濟強省轉變。
做法:一套成熟定型的新村建設機制
機制之一:把精準脫貧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首要任務。省委提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,首要任務是扶貧解困。與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緊密結合起來,連續實施瞭三輪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縣建設,這些示范縣絕大多數都是貧困縣,資金、項目集中向烏蒙山區、高原藏區、大小涼山彝區等連片貧困地區傾斜,整村推進,綜合開發。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,堅持“先難後易”原則,與實施“百萬安居工程”、農村危房改造結合起來推進,優先解決居住條件最差的貧困群眾住房。
當前,四川正按照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行動方案(2014--2020年)》既定部署,率先在全國推進鄉村規劃全覆蓋,力爭到2020年,通過改造、新建、保護等各種形式,全面完成新村建設歷史性任務,改造、新建、保護等各種形式的新村建設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,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萬個,全省農村基本達到“業興、傢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發展目標,有力推動全省所有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。
機制之二:新建、改造、保護相結合,不搞大拆大建、推倒重來。從平原、丘陵、山區及民族地區實際出發,把民居新建、改造和保護性修繕結合起來,宜建則建,宜改則改,宜保則保,充分體現地域特點和民俗特色,避免瞭“千村一面”,實現瞭“各美其美”。
新建,主要考慮村莊合並和就地就近城鎮化需要,統一規劃、合理佈局,適合原地建的就在原地,適合集中的就適當集中。改造,主要註重與環境相適應,註重功能配套完善,註重質量安全,註重整體提升,實施建庭院、建入戶路、建沼氣池和改水、改廚、改廁、改圈“三建四改”工程。保護,主要強化文化傳承,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,對傳統村莊院落民居一村一策、一戶一策進行保護,打造瞭一批文化價值突出,民族特色、地域特色濃鬱的傳統村落院落。
舊村改造是四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點。充分考慮城鎮化帶來的經濟發展格局調整和人口轉移趨勢,把幸福美麗新村與“百鎮建設行動”結合,合理佈局新村聚居點和新農村綜合體,把新村村民入住率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,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到小城鎮安傢落戶,不一味追求新建聚居點數量,不建“空心村”,著重改造舊村落的基礎設施,解決上學、就醫、生活、出行等現實困難。
機制之三:堅持產業先行、產村相融。以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,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改革主攻方向,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,帶動農民就地創業就業。大力推動農村道路、農田水利、廣電通信、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,建成瞭一批現代農業基地,發展瞭一批龍頭企業、傢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,農村發展的內生造血功能顯著增強。
在幸福美麗新村產業培育中註重一三產業聯動,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、休閑農業和康養產業,把幸福美麗新村建成“農民安居樂業的傢園,城市休閑旅遊的樂園”,全力打造環成都、川南、川東北、攀西片區四大鄉村旅遊示范帶。
機制之四:形成瞭“小組微生”的美麗新村建設模式。順應自然、保持田園,確定“宜聚則聚、宜散則散”的總體要求,探索形成瞭“小規模聚居、組團式佈局、微田園風光、生態化建設”模式。
小規模聚居,就是按照“宜聚則聚、宜散則散”理念,遵循“集約節約用地、方便生產生活”原則進行項目規劃。
組團式佈局,就是充分利用林盤、水系、山林及農田,合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半徑,形成自然有機的組團佈局形態,既適當組合集中,又各自相對獨立,同時互聯互通。
微田園風光,就是相對集中民居,規劃出前庭後院,讓農民在房前屋後因地因時種植,形成“小菜園”“小果園”,保持“房前屋後、瓜果梨桃、鳥語花香”,打造“院在田中、院田相連”的田園風光和農村風貌。
生態化建設,就是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,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,正確處理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與民居的關系,嚴格保護優質耕地、保護林盤、保護田園、保護農耕文化,讓群眾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。
機制之五:尊重農民主體地位。政府承擔新村建設的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建設,而住房、機耕道、“五小”水利工程等生產生活設施,以農民群眾為主,政府適當獎補,調動農民參與熱情。在新村建設過程中,倡導統規自建、統規聯建,鼓勵在符合規劃和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分戶建設。具體采用哪種方式,由農村自主選擇,有關部門全程參與,把好規劃關、建設關、質量關。在土地流轉、新村建設、項目開發中,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、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,形成利益共享、互利共贏的持續健康發展格局。
機制之六: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核心創新鄉村治理。為每一個幸福美麗新村選好帶頭人,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,將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社、建在龍頭企業,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。積極擴大基層民主,引導農民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務。加強農村社會治理,深化基層法治示范創建,大力開展平安鄉村創建,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。推進農村新型社區網格化管理和服務,發展各類社區服務組織,關愛農村空巢老人、留守婦女兒童。
啟示:一份遵循鄉村建設規律的實踐答卷
啟示之一: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是四川實現新型城鎮化須完成的任務。《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》根據四川情況強調大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。即便未來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60%,在四川仍有約3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,這是四川需面對的問題。四川通過一系列實踐,讓生活在鄉土的這部分人,依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,實現“就地就近城鎮化”,在傢門口享受城市文明。
啟示之二:給鄉親們造福是根本追求,不能脫離農村實際、農民意願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,在每個地方、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重點任務,比如當前發達地區重在提升功能,西部省份重在脫貧攻堅,但最根本的目的是為鄉親們造福。四川牢牢把握這一根本要求,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最緊迫任務出發,堅持“建改保”結合,從實際需要出發,不搞華而不實的“面子”,真正更新瞭農村的“裡子”,真正把幸福、美麗帶給瞭廣大貧困群眾,贏得瞭群眾支持,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
啟示之三:體現農村特色、保持田園風貌,是新村美麗動人的根本。城市有城市的美麗、農村有農村的美麗,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。農村不能是“留守的農村、荒蕪的農村,記憶中的故園”,但也不能是城市的濃縮版。四川的“小組微生”模式,充分考慮農村環境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,體現瞭當地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,做到“房前屋後、瓜果梨桃、鳥語花香”,展現美好田園風光。同時,促進城鄉在規劃佈局、要素配置、產業發展、公共服務、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,既坐擁田園生態風光,又享受城鎮生活品質,這是遍佈巴蜀大地幾千個幸福美麗新村、幾萬個新村聚居點美麗動人的根本所在。
啟示之四:“人的新農村”是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靈魂。“物的新農村”是基礎,“人”才是新農村的“靈魂”。沒有人的新農村,沒有農民加快融入現代文明,就算硬件再好,也不能算是建成瞭幸福美麗新村。四川實踐的一大亮點,就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註重培育人、造就人,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,重視生態文明建設,尊重農民主體地位,不僅讓農民住上好房子、過上好日子,更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形成好的風氣。(四川省委政研室、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調研組)
如果您在本頁面發現錯誤,請先油煙分離機用鼠標選擇出錯的內容,然後同時按下"CTRL"與"ENTER"鍵,以便將錯誤及時通知我們,謝謝您對網站的大力支持。
靜電除油煙機價格靜電機保養
3BED81E59EBBE634
四川是西部農業大省,農業人口超過6000萬,脫貧攻堅任務艱巨。農村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“短板”。通過建設幸福美麗新村,推動廣大農民群眾脫貧攻堅、奔康致富,是四川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。
如何打造“業興、傢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幸福美麗新村?如何推動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革?來看四川的探索與實踐。
成效:一場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
變革之一:建設一個新村,就實現一村整體脫貧,加速終結四川農村貧困歷史。截至2016年底,全省已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3.37萬個,完成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行政村達到6556個,主要集中在“四大扶貧攻堅片區”,這些幸福美麗新村已經實現瞭整村脫貧。
藏區新居:省委把藏區新居建設與扶貧解困行動、就業社保促進、教育發展振興、醫療衛生提升、文化發展繁榮一並作為藏區6項民生工程統籌實施。
彝傢新寨:新寨建設是彝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和抓手。僅涼山州就建設瞭2000多個新村,實現瞭100多萬人聚居,近三年完成瞭227個極貧村的新寨建設。
巴山新居:尊重山區條件,堅持依山就勢、聚散適度,著重方便群眾生產生活,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。僅巴中市就已經建成聚居點1248個,50多萬人住上瞭“巴山新居”。
烏蒙新村:涵蓋620個貧困村、17萬戶貧困戶,從革命老區、民族地區、邊遠山區、貧困地區一體的特困現實考慮,突出高山生態、培育特色產業,著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,打造出一批宜居村落,推動群眾加快脫貧。
變革之二:建設一片新村,就興旺一方特色產業,加速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跨越。幸福美麗新村以特色產業為支撐,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面達到86%以上,示范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高出2000多元,帶動瞭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於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。
變革之三:建設一片新村,就縮小一截城鄉差距,加速鄉土四川向城鎮四川的歷史演進。交通、能源、通訊、環保等基礎設施同步推進,普遍建起瞭集便民服務、農民培訓、文化體育、衛生計生、綜治調解、農傢購物於一體的“1+6”村級公共服務中心,上學、就醫、出行等困難得到有效解決。不少新農村綜合體、聚居點組團式發展,正逐漸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小城鎮,縮小瞭城鄉差距。
變革之四:建設一個新村,就培育一個新型社區,加速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。幸福美麗新村改變瞭四川“大散居”村莊佈局,聚居程度逐漸提高,一大批新型農村社區蓬勃生長,為創新鄉村治理機制,提升鄉村治理水平,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奠定瞭堅實基礎。幸福美麗新村普遍加強瞭新村基層黨組織建設,新型農村議事會、村理事會、村級重大事項“一事一議”協商形式探索推進,在新村普遍形成瞭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務新機制,普遍形成瞭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。
變革之五:建設一個新村,就轉變一方鄉風民俗,加速廣大農民群眾融入現代文明。一個個幸福美麗新村讓群眾養成瞭生活好習慣、形成瞭好風尚,尤其是極大程度解決瞭貧困程度深、民族地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等現實問題,實現瞭“物的新農村”與“人的新農村”同步推進。
比如,大小涼山彝族地區“彝傢新寨”建設中,同步實施瞭“健康文明新生活”行動,為新村居民配置“四件套”,改變瞭彝族同胞“煙熏火燎、衣食敞放”的衛生環境,極大提升瞭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文明水平;“藏區新居”改善瞭3萬多戶藏區群眾的生活環境,建成藏區新型社區,促進瞭藏區牧民定居下來,加快融入現代文明。
變革之六:建設一片新村,就優化一鄉生態環境,加速四川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收到瞭明顯成效,在新村普遍建立起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鎮轉運、縣處理”的垃圾治理新模式,成為全國首個接受國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合格的省份。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加強,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,大力發展循環農業、休閑農業。加強農村污水處理,不少新村還建立起瞭幾十萬元一個的污水處理站,新村廁所全部實現瞭改建。全省幸福美麗新村就是一個個生態傢園,一個個“生態細胞”,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36%,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更加牢固,四川正從綠色資源大省向綠色經濟強省轉變。
做法:一套成熟定型的新村建設機制
機制之一:把精準脫貧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首要任務。省委提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,首要任務是扶貧解困。與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緊密結合起來,連續實施瞭三輪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縣建設,這些示范縣絕大多數都是貧困縣,資金、項目集中向烏蒙山區、高原藏區、大小涼山彝區等連片貧困地區傾斜,整村推進,綜合開發。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,堅持“先難後易”原則,與實施“百萬安居工程”、農村危房改造結合起來推進,優先解決居住條件最差的貧困群眾住房。
當前,四川正按照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行動方案(2014--2020年)》既定部署,率先在全國推進鄉村規劃全覆蓋,力爭到2020年,通過改造、新建、保護等各種形式,全面完成新村建設歷史性任務,改造、新建、保護等各種形式的新村建設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,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萬個,全省農村基本達到“業興、傢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發展目標,有力推動全省所有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。
機制之二:新建、改造、保護相結合,不搞大拆大建、推倒重來。從平原、丘陵、山區及民族地區實際出發,把民居新建、改造和保護性修繕結合起來,宜建則建,宜改則改,宜保則保,充分體現地域特點和民俗特色,避免瞭“千村一面”,實現瞭“各美其美”。
新建,主要考慮村莊合並和就地就近城鎮化需要,統一規劃、合理佈局,適合原地建的就在原地,適合集中的就適當集中。改造,主要註重與環境相適應,註重功能配套完善,註重質量安全,註重整體提升,實施建庭院、建入戶路、建沼氣池和改水、改廚、改廁、改圈“三建四改”工程。保護,主要強化文化傳承,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,對傳統村莊院落民居一村一策、一戶一策進行保護,打造瞭一批文化價值突出,民族特色、地域特色濃鬱的傳統村落院落。
舊村改造是四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點。充分考慮城鎮化帶來的經濟發展格局調整和人口轉移趨勢,把幸福美麗新村與“百鎮建設行動”結合,合理佈局新村聚居點和新農村綜合體,把新村村民入住率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,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到小城鎮安傢落戶,不一味追求新建聚居點數量,不建“空心村”,著重改造舊村落的基礎設施,解決上學、就醫、生活、出行等現實困難。
機制之三:堅持產業先行、產村相融。以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,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改革主攻方向,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,帶動農民就地創業就業。大力推動農村道路、農田水利、廣電通信、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,建成瞭一批現代農業基地,發展瞭一批龍頭企業、傢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,農村發展的內生造血功能顯著增強。
在幸福美麗新村產業培育中註重一三產業聯動,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、休閑農業和康養產業,把幸福美麗新村建成“農民安居樂業的傢園,城市休閑旅遊的樂園”,全力打造環成都、川南、川東北、攀西片區四大鄉村旅遊示范帶。
機制之四:形成瞭“小組微生”的美麗新村建設模式。順應自然、保持田園,確定“宜聚則聚、宜散則散”的總體要求,探索形成瞭“小規模聚居、組團式佈局、微田園風光、生態化建設”模式。
小規模聚居,就是按照“宜聚則聚、宜散則散”理念,遵循“集約節約用地、方便生產生活”原則進行項目規劃。
組團式佈局,就是充分利用林盤、水系、山林及農田,合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半徑,形成自然有機的組團佈局形態,既適當組合集中,又各自相對獨立,同時互聯互通。
微田園風光,就是相對集中民居,規劃出前庭後院,讓農民在房前屋後因地因時種植,形成“小菜園”“小果園”,保持“房前屋後、瓜果梨桃、鳥語花香”,打造“院在田中、院田相連”的田園風光和農村風貌。
生態化建設,就是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,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,正確處理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與民居的關系,嚴格保護優質耕地、保護林盤、保護田園、保護農耕文化,讓群眾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。
機制之五:尊重農民主體地位。政府承擔新村建設的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建設,而住房、機耕道、“五小”水利工程等生產生活設施,以農民群眾為主,政府適當獎補,調動農民參與熱情。在新村建設過程中,倡導統規自建、統規聯建,鼓勵在符合規劃和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分戶建設。具體采用哪種方式,由農村自主選擇,有關部門全程參與,把好規劃關、建設關、質量關。在土地流轉、新村建設、項目開發中,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、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,形成利益共享、互利共贏的持續健康發展格局。
機制之六: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核心創新鄉村治理。為每一個幸福美麗新村選好帶頭人,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,將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社、建在龍頭企業,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。積極擴大基層民主,引導農民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務。加強農村社會治理,深化基層法治示范創建,大力開展平安鄉村創建,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。推進農村新型社區網格化管理和服務,發展各類社區服務組織,關愛農村空巢老人、留守婦女兒童。
啟示:一份遵循鄉村建設規律的實踐答卷
啟示之一: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是四川實現新型城鎮化須完成的任務。《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》根據四川情況強調大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。即便未來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60%,在四川仍有約3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,這是四川需面對的問題。四川通過一系列實踐,讓生活在鄉土的這部分人,依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,實現“就地就近城鎮化”,在傢門口享受城市文明。
啟示之二:給鄉親們造福是根本追求,不能脫離農村實際、農民意願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,在每個地方、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重點任務,比如當前發達地區重在提升功能,西部省份重在脫貧攻堅,但最根本的目的是為鄉親們造福。四川牢牢把握這一根本要求,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最緊迫任務出發,堅持“建改保”結合,從實際需要出發,不搞華而不實的“面子”,真正更新瞭農村的“裡子”,真正把幸福、美麗帶給瞭廣大貧困群眾,贏得瞭群眾支持,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
啟示之三:體現農村特色、保持田園風貌,是新村美麗動人的根本。城市有城市的美麗、農村有農村的美麗,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。農村不能是“留守的農村、荒蕪的農村,記憶中的故園”,但也不能是城市的濃縮版。四川的“小組微生”模式,充分考慮農村環境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,體現瞭當地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,做到“房前屋後、瓜果梨桃、鳥語花香”,展現美好田園風光。同時,促進城鄉在規劃佈局、要素配置、產業發展、公共服務、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,既坐擁田園生態風光,又享受城鎮生活品質,這是遍佈巴蜀大地幾千個幸福美麗新村、幾萬個新村聚居點美麗動人的根本所在。
啟示之四:“人的新農村”是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靈魂。“物的新農村”是基礎,“人”才是新農村的“靈魂”。沒有人的新農村,沒有農民加快融入現代文明,就算硬件再好,也不能算是建成瞭幸福美麗新村。四川實踐的一大亮點,就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註重培育人、造就人,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,重視生態文明建設,尊重農民主體地位,不僅讓農民住上好房子、過上好日子,更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形成好的風氣。(四川省委政研室、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調研組)
如果您在本頁面發現錯誤,請先油煙分離機用鼠標選擇出錯的內容,然後同時按下"CTRL"與"ENTER"鍵,以便將錯誤及時通知我們,謝謝您對網站的大力支持。
靜電除油煙機價格靜電機保養
3BED81E59EBBE634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